永和九年,是癸丑之年,陰歷三月初,(我們)會集在會稽山陰的蘭亭,是為了從事修禊祭禮。眾多賢才都匯聚在這里,年長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。蘭亭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,高大茂密的竹林。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,(如同青羅帶一般)環繞在亭子的四周,(我們)引(清流激湍)來作為流觴的曲水,列坐在曲水旁邊。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,(但)喝點酒,作點詩,也足以令人抒發內心深處的情意。這一天,晴明爽朗,春風和暖暢快。向上看,天空廣大無邊,向下看,地上事物如此繁多,借以縱展眼力,開暢胸懷,盡情的享受視聽的樂趣,實在是快樂呀!
人們彼此交往,很快便度過一生。有時把自己的志趣抱負,在室內暢談自己的胸懷抱負;有時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,寄托自己的情懷,不受任何拘束,放縱無羈地生活。雖然各有各的愛好,取舍愛好各不相同,安靜與躁動不同,(可是)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,一時感到自得,感到高興和自足,不覺得老年即將到來;等到(對于)那些所得到的東西已經厭倦,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改變,感慨隨著而產生。過去感到高興的事,轉眼之間成為舊跡,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觸,何況壽命的長短,聽憑造化,最終歸結于消亡!古人說:“死生也是一件大事?!痹趺茨懿槐茨??
每當看到古人(對死生的大事)發生感慨的原因,(和我所感慨的)像符契那樣相合,沒有不面對他們的文章而感嘆悲傷的,(卻)不能明白于心。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,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。后代的人看現在,也正如同我們今天看過去一樣,這真是可悲呀!所以我一個一個記下當時參加聚會的人,抄錄下他們作的詩賦,即使時代變了,世事不同了,但是人們興發感慨的緣由,人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。后世的讀者,也將有感慨于這次集會的詩文。
【蘭亭集序釋文】
(1)永和:東晉皇帝司馬聃(晉穆帝)的年號,從公元345—356年共12年。永和九年上巳節,王羲之與謝安,孫綽等41人。舉行禊禮,飲酒賦詩,事后將作品結為一集,由王羲之寫了這篇序總述其事。
(2)暮春:陰歷三月。暮,晚。
(3)會:集會。
(4)會稽(kuài jī):郡名,今浙江紹興。
(5)山陰:當時的縣名。
(6)修禊(xì)事也:(為了)做禊事。禊:一種祭禮。古時以三月上旬的巳日(魏以后定為三月三日)為修禊日。禊事:古代的一種風俗,三月三日人們到水邊洗濯,嬉游,以祈福消災。
(7)群賢:諸多賢士能人。指謝安等三十二位社會的名流。賢:形容詞做名詞。
(8)畢至:全到。畢,全、都。
(9)少長:如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、王徽之是少;謝安、王羲之等是長。
(10)咸:都。
(11)崇山峻嶺:高峻的山嶺。
(12)修竹:高高的竹子。修,高高的樣子。
(13)激湍(tuān):流勢很急的水。
(14)映帶左右:輝映圍繞在亭子的周圍。映帶,映襯、圍繞。
(15)流觴(shāng)曲(qū)水:用漆制的酒杯盛酒,放入彎曲的水道中任其飄流,杯停在某人面前,某人就引杯飲酒。這是古人一種勸酒取樂的方式。流,使動用法。曲水,引水環曲為渠,以流酒杯。
(16)列坐其次:列坐在曲水之旁。列坐,排列而坐。次,旁邊。
(17)絲竹管弦之盛:演奏音樂的盛況。盛,盛大。
(18)一觴一詠:喝著酒作著詩。
(19)幽情:幽深內藏
2樓所屬分類:名作品評發布時間:2018-02-07 13:38:00 來自何方:123.232.116.109
永和九年,農歷三月初三這天,王羲之召集了一眾文人雅士相約在會稽山陰的蘭亭,飲酒賦詩,各抒懷抱。會后,大家把此次集會所作的所有詩賦抄錄成集,并推舉此次聚會的召集人、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篇序文,記錄這次雅集,著名的《蘭亭序》由此誕生。
3樓所屬分類:名作品評發布時間:2018-02-07 13:40:13 來自何方:210.44.106.179
《蘭亭序》全文28行、324字,通篇遒媚飄逸,字字精妙,有如神助。其中的20個“之”字,竟無一雷同,堪稱書法史上的一絕。王羲之日后每每重寫,皆不如蘭亭那次的酒酣之作,宋代書法大家米芾更是稱其為“中國行書第一帖”,許多喜愛書法作品的人不禁為之心動,紛紛臨摹。
開創了“貞觀之治”的唐太宗李世民,也對書法情有獨鐘,是王羲之的“死忠粉”,力圖搜集其全部作品真跡,尤其對《蘭亭序》更是念念不忘。于是他利用權力之便,派人各處搜尋《蘭亭序》真跡的下落。
據說,王羲之對自己所做的《蘭亭序》甚是得意,將其作為了傳家之寶,一直傳到七世孫王法極手中。王法極也繼承了王羲之的衣缽,精勤書法,后來在永欣寺出家做了和尚,法號智永。其弟子辯才博學多才,精于琴棋書畫,智永百年后,便把這一墨寶傳給了他。辯才深知《蘭亭序》的價值,一直小心翼翼的保管著。每有人問起《蘭亭序》便裝憨作癡,推說自己年輕時在侍候先師智永的時候確實見過《蘭亭序》,但經過幾十年的戰亂,早已不知去向。原以為事情可以瞞天過海,直到一名叫“蕭翼”的書生出現……
某天傍晚,辯才在寺中遇見蕭翼,見他一派落魄書生的模樣,頓生憐憫之心,便主動上前詢問攀談。一來二去,兩人聊得很是投機,下棋、彈琴、談詩論文,一副相見恨晚的樣子。辯才還命人打開新釀的酒待客,酒酣耳熱之際,二人詩酒唱和,通霄達旦,一直玩到天亮。蕭翼離開時,辯才請他日后常來。
沒過兩天,蕭翼再次來到永欣寺,專門找辯才喝酒談詩。慢慢慢慢,二人愈發熟絡。有一天,蕭翼拿出了自己模仿梁元帝畫的一幅《職貢圖》,辯才十分欣賞,并就此和蕭翼談論起了書畫。蕭翼說自己從小就跟家父練習二王的書法,現在雖然流落他鄉,身邊還帶了兩幅二王真跡,便拿出來與辯才欣賞。辯才看后大加贊賞,越說越興奮,激動之下拿出了智永傳給他的《蘭亭序》真跡,想讓蕭翼開開眼。
沒料到,在蕭翼仔細觀察一番后,臉色大變,迅速將此帖收入袖中,同時拿出了唐太宗頒布的有關詔書。
原來,蕭翼是李世民派遣的監察御史,假扮書生接近辯才,就是為了騙取他手中的《蘭亭集序》真跡,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“蕭翼賺蘭亭”的故事。
4樓所屬分類:名作品評發布時間:2018-02-07 13:44:32 來自何方:106.82.205.92
遺恨千年的《蘭亭序》真跡究竟在哪里?
對于現存蘭亭序的真偽問題其實是還沒有定論 當然主流認為是褚遂良摹的 或者馮承素雙鉤版 但是建國初 啟功先生是認為蘭亭序是真跡 不過郭沫若是偏向于仿的 當然郭沫若勢力大 所以主流就普遍認為現存的是仿品
5樓所屬分類:名作品評發布時間:2018-02-07 13:49:27 來自何方:121.77.144.27
1965年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卻石破天驚地提出:《蘭亭序》并非王羲之所寫!而是智永所作
6樓所屬分類:名作品評發布時間:2018-02-07 13:49:37 來自何方:106.95.25.73
歷代有關《蘭亭序》評語集萃
宋黃庭堅:《蘭亭序》草,王右軍平生得意書也。反復觀之,略無一字一筆不可人意。摹寫或失之肥瘦,亦自成妍,要各存之于心,會其妙處耳。
宋米芾:永和九年暮春月,內史山陰幽興發;群賢吟詠無足稱,敘引抽毫縱奇札;愛之重寫終不如,神助留為萬世法;廿八行三百字,之字最多無一似;昭陵竟發不知歸,摹寫典型猶可秘;彥遠記摹不記褚,要錄斑斑紀名氏;后生有得苦求奇,尋購褚摹驚一世;寄言好事但賞佳,俗說紛紛那都有是。
元趙子昂:余北行三十四二日,秋冬之間,而多南風,船窗晴暖,時對蘭亭,信可樂也;七日書。
《蘭亭》與《丙舍帖》絕相似。
《蘭亭帖》自《定武》石刻既亡,在人間者有數,有日減,無日增,故博古之士以為至寶,然極難辨,有又未損五字者,五字未損其本尤難得。此蓋已損者,獨孤長老送余北行,攜以自隨,至南潯北出以見示,因從獨孤乞得,攜入都。他日來歸;與獨孤結一重翰墨緣也。至大三年九月五日,孟府跋于舟中,獨孤名淳朋,天臺人。
《蘭亭帖》當宋未度南時,士大夫人人有之,石刻既亡,江左好事者往往家刻一石,無慮數十百本,而真贗始難別矣!王伯順,尤延之諸公,其精識之尤者,于墨色、紙色、肥瘦農纖之間分毫不爽。故朱晦翁跋蘭亭謂:不獨議禮如聚訟,蓋笑之也。然傳刻既多,實亦未易定其甲乙。此卷乃致佳本,五字免損,肥瘦得中,與王子慶所藏越子固無異。石本中至寶也!至大三年九月十六日舟次寶應重題。子昂。
《蘭亭》誠不可忽,世間墨本日亡日少,而識真者蓋難,其人既識而藏之,可不寶諸。十八日清河舟中。
昔人得古刻數行,專心而學之,便可名世,況《蘭亭》是右軍得意書,學之不已,何患不過人耶?頃聞吳中北禪主僧名正吾,號東屏,有定武蘭亭,是其師晦巖照法師所藏,從其借觀不可。一旦得此,喜不自勝,獨孤之與東屏賢,不肖何如也。三日將過呂梁泊舟題二十。
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,悉知其用筆之意,乃為有意。右軍書《蘭亭》,是已退筆,因其勢而用之,無不如志,茲其所以神也。
書法以用筆為上,而結字亦須用工,蓋結字因時相傳,用筆千古不易。右軍字勢古法一變,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,故古今以為師法。齊、梁間人結字非不古,而乏俊氣。此又存乎其人,然古法終不可失也。
廿九日至濟州,遇周景遠新除行臺監察御史,自都下來,酌酒于驛亭。人以紙素求書于景遠者甚眾,而乞余書者紛集,殊不可當,急登舟解纜,乃得休。是晚,至濟州北三十里,重展此卷,因題。
東坡詩云:“天下幾人學杜甫,誰得其皮與骨?”學《蘭亭》者亦然。黃太史亦云:“世人但學《蘭亭》面,欲換凡骨無金丹”。此意非學書者不知也。
大凡石刻雖一石,而墨本輒不同,蓋紙有厚薄、粗細燥濕,墨有濃淡,用墨有輕重,而刻之肥瘦明暗隨之,故《蘭亭》難辨。然真知書法者,一見便當了然,正不在肥瘦明暗之間也。
右軍人品甚高,故書入神品。奴隸小夫乳臭之子,朝學執筆,暮已自夸,其能!薄俗可鄙!可鄙!
明董其昌:趙文敏得獨孤長老《定武禊帖》做十三跋,宋時尤延之諸公聚訟爭辯,只為此一片右耳。況唐人真跡墨本乎?此卷似永興所臨,曾入元文宗御府,假令文敏見之,不知當若何欣賞也!久藏余齋中,今為此生所有,可謂所得歸矣!戊午正月董其昌題。
明文徵明:世傳《蘭亭》刻石,唯《定武本》為妙,然古今議者不一,故有聚訟之說。
清乾隆帝(弘歷):米記韓馮惜未見。米黻跋《蘭亭》帖云:唐太宗即獲此書,使馮承素、韓道政之流摹賜王公云云。其說本之張彥遠《法書要錄》。而元章惟于諸遂良摹卷,跋詠及之,其余皆不置,題品自系未能悉見,余己已夏題褚卷,曾有韓馮摹本反無真之句,今馮承素此卷及畫禪室所棄虞世南摹本,并昔所題褚卷,皆唐時名跡,并入《石渠寶笈》,又足傲海岳所不足矣!今看承素卷存真,雖欣無翼朕珍羽。嘆致,卻慚似褚人用舊題褚摹卷韻。壬辰暮春月瀚御題。
清王澍:蘭亭是右軍醉墨緣,醉后興到趣溢于書,故書入神品。此卷為何南郡公摹,筆墨之外,別有一種超詣變滅之趣。當時醉態仿佛可見。往見褚摹刻本多矣,皆用我法,此本信天下第一跡也!昔趙承旨得《定武石刻》,猶愛玩不去手,況真跡乎!汪氏子子孫孫其永守之。丁亥夏六月朔有六日曲阿箬林王澍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