款識︰離離眾樹深,靄靄孤云碧;山色望難窮,江流浩無極。漁謌遠渚昏,島下平蕪夕;惆悵涉風波,扁舟何處客。丁亥嘉平月,仿北宋王希孟《千里江山圖》。希孟為道君皇帝親授,神玅直到秋豪,傳世僅此一卷,當與天球、河圖同珍也。蜀郡張大千爰。
鈐印︰“張爰”、“大千居士”。
簽書︰張大千仿北宋王希孟《千里江山圖》精品。石園居士題簽。
來源:孫志飛收藏,由家族遞藏。軸首貼標簽,上鈐孫志飛夫人“楊瓞綿”藏印。畫背寫有“入”字,并貼標簽“暫文1089”。
展覽︰
①上海,中國畫苑,《張大千近作展》,一九四八年五月八日至十一日
②上海博物館,上海博物館、中國美協上海分會聯合主辦,《張大千遺作展覽》,一九八三年四月廿二日至五月二日
③北京,中國美術館,中國美術家協會、中國畫研究院、中國美術館聯合主辦,《張大千畫展》,一九八三年六月十三日至三十日
著錄︰
①《張大千近作展》目錄(上海,中國畫苑,一九四八年),展品編號42,取名“仿王希孟千里江山”,標注為非賣品
②《張大千畫展》目錄(北京,中國美術館,一九八三年),列于“上海部份”,收藏者乃“楊瓞綿”
③《大成》雜志,第二二八期(香港,大成出版社,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一日),封面內頁
張大千藏有董其昌《仿楊昇》青綠二幅,由之上溯唐宋元,甚至遠及楊昇和張僧繇。后又西陟敦煌,苦行三載,觀摩六朝隋唐諸窟壁畫,對其用色著色之道,感受更深,“青綠不變色,雖千載后猶可辨耳”;并向當地藏族僧人畫師學習調制礦物顏料及金粉之秘訣,日后下筆,色調更顯絢麗,技巧亦益純熟。
張大千筆下青綠山水,最早見于上世紀三十年代中,包括有巫峽清秋、黃海松云等題材;四十年代以后,又有峒關蒲雪、江堤晚景等。
“巫峽清秋”多本。多見于三十年代,題“仿王詵”或“仿張僧繇”,多為青山紅樹,亦有金碧山水。
“華山云?!倍啾?。三十年代中好寫之,或水墨,或設色,或青綠,或金碧,多有鉤金。金碧長卷者,寫于一九三六年,題“此卷初師僧繇法,晚而略加勾勒,遂似李昭道”。
“黃海松云”。無年款,似寫于四十年代。金碧山水。
“峒關蒲雪圖”數本。多作于四十年代,題「仿唐楊昇」或「吾家僧繇法」,多為沒骨青綠山水。取法董其昌臨本。
“江堤晚景”數本。一九四六年,大千重金購置董源《江堤晚景》名跡,奉為“大風堂”至寶。入藏以后,數度臨寫。仿原作,青綠,具網狀水紋。
經三十年代之摸索,至四十年代遂漸成熟,張大千筆下構圖之繁復,修飾之精微,設色之豐富,皆見演化再生之功。
《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圖》作于“丁亥嘉平月”,即1948年1-2月間,時大千寓居成都昭覺寺,目力體力俱佳,正值傳統工筆細致山水之創作最盛之時。取四尺整幅素絹為之,上題“仿北宋王希孟《千里江山圖》”,明確指明取材所自。然,張大千并非拘泥于原作,而是得其精神而自從已出。
一方面,將構圖由手卷改為條幅,同時將原卷三遠式散點透視,改為一河兩岸之平遠視覺。近岸處,溪流蜿蜒曲折,數株古樹巍然挺立,虬枝盤曲,枝葉交錯成蔭,下筑方亭,朱椽赭柱,高士二人游興正濃,策杖躑躅,僮子抱琴,緊隨在后。左側出一岬角,延伸江中,高士崖頂獨立,騁目遠眺,眼前水天一色,煙波浩渺,鱗光萬頃,一片碧綠,沙鷗回翔,帆影漸遠,遠方山巒綿延起伏,房舍錯落,紅橋一抹,客船返棹,落霞籠罩,正是日暮雁歸之時。從近岸仰望遠山,前景放大,后景縮小,遠近距離瞬間拉開,畫境更顯闊大曠遠,在直幅布局中,益顯千里江山之蒼莽浩瀚。
另一方面,畫面舍去原卷標志之層巒重疊,不著奇險,全取江南山水之綿延橫亙,秀潤蘊藉,偏近董其昌南宗一路,遠法董巨。張大千于1946年先后入藏董源《瀟湘圖》、《江堤晚景》、《風雨出蟄》,埋首鉆研董巨風格,功力益進,本幅即反映畫家參合前人而成己貌之豐碩成果。
畫中景物豐富繁多,經其筆下造化之功,式樣、位置與原卷皆有區別,惟無不出諸細筆,精巧處,在大千工筆畫中屬少見:遠方飛雁,細入豪芒,而江畔群鷗,幾隱于水波中;高士三人,或靜賞風光,或聯袂同游,一靜一動,生動自然;蔭下涼亭,朱椽草檐,石桌文房,刻劃精微;林下草坡,線條柔和纖細,絨絨如綿。畫中水波仿原卷之繁密細致,中景泱泱江水,全以網巾紋鉤劃,筆筆帶勁,且占畫面近半,尤為壯觀;前景溪流,則以宋劉道士式漣漪紋刻劃,盡顯畫家筆墨功力。全圖布局嚴謹,人物與景物彼此呼應,環環緊扣,畫面和諧協調,意境閑適恬淡,可居可游,令人神往。
畫面尤重設色處理,全幅以石綠為主調,群山、江水,青翠蔥蘢,并以顏料厚薄濃淡,區分景物層次質感,在近乎滿敷的空間呈現虛實疏密,復間以赭石、石青染樹干山石,白粉敷遠帆及人物,對比強烈,尤富裝飾性。近景群樹,品種各異,枝繁葉茂,均綴以朱砂、赭石、明黃等色彩,顏料厚重,在清麗之主色調中明艷奪目,頓成全畫焦點。
大千未在此罷休,天邊、山廓、坡底,即原卷淡赭處,敷以泥金,畫面頓時燦若云錦!他無囿于大青綠,增色成金碧,從北宋遠溯唐人堂奧,直追大小李將軍,足見成竹于胸。青綠江水上,波紋以冷暖色調金線細鉤,陽光映照下泛現粼粼金光,如此處理手法鮮見于其作品中。遠山丘陵,皆出諸沒骨,石綠與泥金相間,復添胭紅彩霞,層層罩染,色彩變化細膩微妙。諸色輝映,眩目醉人,堂皇中流露文人雅趣,不淪俗艷,教觀者無不驚嘆!
1948年,張大千五十壽之際,在上海成都路中國畫苑舉個了大型個展,展品近百,轟動全上海,別具里程碑意義。展覽中,《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圖》與《擬周文矩文會圖》、《擬高克明秋壑鳴泉》等,同列“非賣品”,可知大千自珍如此!
《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圖》后歸滬上收藏家孫志飛。
孫志飛(1905-1966),上海人,出身書香世家,父孫玉聲乃民國名小說家“海上漱石生”,以《海上繁華夢》風行文壇,蓄畫亦豐。孫志飛畢生從事公用事業,四十年代任華商電氣公司董事總經理,堅拒與日偽同謀,于社會得享碩望。孫氏承家學,通經史,嘗著《金剛經釋義》。
日寇侵華時,家藏書畫遭回祿,后孫志飛遂銳意重集,1944-1955年間,殫竭精力,耗平生所蓄,以真、精、潔為旨,搜明清各派書畫百余幀,其處事耿誠,每探賾索微,請益方家,亟為藝壇同道看重,與吳湖帆、錢鏡塘、劉海粟等皆引為摯交。六十年代,孫氏藏明清書畫遭盡抄去,至1979年始獲歸還。孫夫人楊瓞綿與兒輩遂將該批藏品慨捐上海博物館,并由該館舉行隆重接受捐贈儀式。1999年,上海博物館辦“孫志飛先生藏書畫回顧展”并出版《孫氏家族捐贈上海博物館明清書畫集萃》專集以志。
《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圖》后歸孫氏后,一直奉若拱璧,除1983年大千仙逝時,借展上海博物館及中國美術館外,未有示人。如今重現好藝者眼前,完好如昔,殊堪難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