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戰之爭與張元干《賀新郎》
靖康元年(1126)十月,汴京被金兵攻破,徽宗、欽宗被俘,北宋滅亡第二年,徽宗的第九個兒子趙構在應天(今河南商丘市)即位,后來廟號高宗。高宗隨即南渡,歷史上稱為南宋。高宗即位的第二年,金國又繼續大舉南侵,并于建炎三年(1129)在北方立劉豫為帝,國號齊,史稱“偽齊”。從建炎元年(1127)到紹興八年(1138)的十余年間,金兵數次南下,高宗一直被破輾轉在東南沿海各地。在他逃抵臨安后,為形勢所逼,任用岳飛,韓世忠、宗澤、劉光世、張浚等主戰派將領抗金。建炎三年(1129年)秋,金兀術統兵南下,占領了建康,接著連破臨安、越州、明州。宋高宗趙構一直逃到海上,才沒成為金兵俘虜。金軍大肆掠殺之后北撤,建炎四年正月元宵節,韓世忠得知金軍北撤的消息率8000精兵奔赴鎮江,屯兵長江中的焦山,把金軍阻截在黃天蕩48天。緊接著,抗金名將岳飛收復被金軍占領的建康,金軍被迫撤至長江以北。同年春,岳飛上書宋廷請求北伐,收復失地。五月,岳家軍從鄂州(今武漢市)渡江開始北伐。首戰攻克攻克郢州(今湖北鐘祥),接著兵分兩路北上,一舉擊敗金與偽齊聯軍,井乘勝攻占鄧州。岳飛即又分兵相繼收復唐州(今河南唐河)及信陽。但高宗一直畏敵如虎,只想茍且偷安,更懷有私心,害怕岳家軍“直搗黃龍府”從金營迎回欽宗帝,從而威脅自己的帝位。有一個直接的證據就是,當紹興和議簽訂后,金熙宗按約送宋徽宗靈柩和高宗生母韋賢妃歸宋,并沒有遣返欽宗。韋賢妃臨行時,宋欽宗挽住她的車輪,請她轉告高宗:若能回去,他只要當個道觀太乙宮主就滿足了。韋賢妃哭著答應:“如果你不回來,我寧愿眼睛瞎掉”。但宋高宗可能考慮到自己不能生育,接欽宗回來皇位必定回到欽宗或其後代,所以後來宋欽宗到死也沒回到南宋。正是出于此目的,他在紹興八年(1138)任用求和派的代表人物秦檜為宰相,操辦主和大計。紹興十年(1140),金軍大舉入侵,宋軍在反擊金軍的南下中,取得了順昌、郾城等役的勝利,岳飛軍收復西京(即洛陽),前鋒直抵朱仙鎮,離汴京僅45里之遙。然而宋高宗卻惟恐有礙對金的和議,他與秦檜迫令張俊、楊沂中、岳飛等撤軍,完顏宗弼(金兀術)則乘機率重兵進軍淮南,形成大軍壓境之勢。為了徹底求和,高宗召韓世忠、張俊、岳飛三大將入朝,明升官職,實解兵權。同時還撤銷了專為對金作戰而設置的三個宣撫司。當時高宗派使者到金求和,在使者叩頭哀求下,金國以“必殺岳飛”為條件,答應和議。于是高宗和秦檜開始陷害岳飛。宋紹興十一年(公元1141年),竟以“臨軍征討稽期”和“指斥乘輿”等“莫須有”的罪名將岳飛毒死于風波亭。岳飛死時,年僅39歲。當金獲知岳飛已死,連連擺酒慶賀。最大的障礙除去后,紹興十一年(1141),宋金達成和議,史稱《紹興和議》。條約規定:南宋向金稱臣;東起淮水,西至大散關一線為界,以北為金統治區,以南為宋統治區;南宋向金送納歲幣。宋金對峙局面形成。
就在這個背景下,出現了胡銓振聾發瞶的《戊午上高宗封事》和洛陽紙貴的張元干詞《賀新郎》。
紹興八年(1138),金國派遣張通古、蕭哲二人作為“江南詔諭使”,攜帶國書,在內奸王倫的陪同下,來到南宋都城臨安進行和談。金使態度極其傲慢,目中無入,對南宋當局百般侮辱。但宋高宗和秦檜熟視無睹,一味茍且偷安,不惜卑躬屈膝與金使議和。此舉激起了朝中大多數大臣與全國軍民的義憤,紛紛起來反對。時任樞密院編修官的胡銓反對議和最為激烈,他上書《戊午上高宗封事》,對金國議和的陰謀進行揭露。指出“此膝一屈,不可復伸;國勢陵夷,不可復振”。要求拘留金使,興師問罪,并斬秦檜、王倫、孫近“三人之頭,以謝天下”。如果不這樣做的話,他寧愿投東海而死,也決不在小朝廷里求活。奏疏一經傳出,立即產生強烈反響。宜興進士吳師古迅速將此書刻版付印散發,吏民爭相傳誦。金人聽說此事后,急忙用千金求購此書,讀后,君臣大驚失色,連連稱“南朝有人”、“中國不可輕”。宋高宗趙構和秦檜看到《封事》后,便以“狂妄上書,語出兇悖,仍多散副本,意在鼓動、劫持朝廷”的罪名,革去胡銓的官職,并送往昭州(今廣西省平樂縣)編管。詔令剛出,引起朝中許多正直之士的同情,給事中勾龍如淵、諫議大夫李誼、戶部尚書李彌遜、侍御史鄭剛中等人紛紛想方設法為胡銓辯解、援救。秦檜迫于無奈,只得改貶為福州威武軍簽判。紹興和議簽約后第二年(1142),懷恨在心的秦檜又指使爪牙誣陷胡銓,將他除名,押往新州(今廣東興縣)編管。迫于秦檜的熏天氣焰,“一時士大夫畏罪箝舌,莫敢與之談”(岳珂《桯史》卷十二),一些親朋好友也不敢送行,甚至希望他早點離開?!捌缴H黨避嫌畏禍,唯恐去之不速”(蔡戡《蘆川居士詞序》)當時,胡銓在福唐(今福建福清)聞謫命,即由福唐出發,經福州時,退居在家的張元干激于義憤,不顧個人安危,挺身而出,作《賀新郎·送胡邦衡謫新州》為胡銓送行。就是因為這首詞,秦檜遷怒于張元干。張元干在此之前就因為寫過一首《賀新郎》詞贈李綱,支持其抗戰,被秦檜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,閑居在家。這首詞被贈李綱的《賀新郎》流傳更廣,影響更大。所以在秦檜當權時期,張元干一直在江浙等地流浪,最后客死他鄉,但這首詞卻連當時的婦孺皆能歌,且永遠載入史冊。據南宋詞人楊冠卿《客亭類稿》記載,他有次乘船過吳江垂虹橋時,聽到溪水旁邊的孩子,居然在唱“張仲宗‘目盡青天懷今古’等句,音韻洪暢,聽之慨然”(卷十四)。
張元干(1091—約1161),字仲宗,號蘆川居士、真隱山人,晚年自稱蘆川老隱。蘆川永福人(今福建永泰嵩口鎮月洲村人)。歷任太學上舍生、陳留縣丞。金兵圍汴,秦檜當國時,入李綱麾下,堅決抗金,力諫死守。曾賦《賀新郎》詞贈李綱,后秦檜聞此事,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。元干爾后漫游江浙等地,客死他鄉,卒年約七十,歸葬閩之螺山。張元干博覽群書,文學修養很高,他能詩、能詞、能文,其著作有《蘆川歸來集》10卷、《蘆川詞》2卷,計180余首。內容十分豐富,有寫景色,歌頌祖國的美麗江山;有抒發與朋友之間的交往和友情;有怒斥昏庸誤國的奸臣;有寫堅決抵抗金兵侵擾等情況,他的著作洋溢著愛國激情,深受人們稱贊?!端膸烊珪偰俊贩Q“其詞慷慨悲涼,數百年后,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氣”。他的詞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,早年詞作,風格清新、婉麗;南渡以后豪放、悲壯,風節凜然?,F福州永泰縣城關塔山公園內存有張元干祠,改稱為“張元干紀念館”。
福州永泰縣城關塔山公園內張元干紀念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