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曲《天凈沙·秋思》號稱“秋思之祖”,王國維盛贊其“純是天籟,仿佛唐人絕句”。
在這首曲子誕生的稍早之前,馬致遠的一位前輩白樸,也曾寫過類似題材的作品。二者前半部分風格非常相似,名字也只差一個“思”,白樸的作品就是《天凈沙·秋》。
不過,《天凈沙·秋思》的主題是“悲秋”,而《天凈沙·秋》的主題是“秋景”。未知馬致遠在創作時,是否曾受到白樸此曲的“啟迪”。
一、《天凈沙·秋思》賞析
《天凈沙·秋思》——元·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,小橋流水人家,古道西風瘦馬。夕陽西下,斷腸人在天涯。
意譯:
在秋天的黃昏,路過一片樹林子??吹娇萏倮p繞著樹干,樹梢頭停著幾只烏鴉。遠方是一派小橋流水,炊煙裊裊的景象。眼看著夕陽西下,古道上的游子,仍然孤零零地騎著一匹羸弱的老馬,不能歸家。
馬致遠的這一首散曲,通過名詞鋪排連用,用極簡省的筆墨,描繪出了一幅令人傷感的秋景圖。從《楚辭》開始,“秋天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就自帶一種“悲涼”的意境。
而且時間正是黃昏,枯死的藤木,樹梢的烏鴉,都帶給人一種荒涼、孤寂的感覺。同時,在另一邊卻有著小橋流水的田園美景。關鍵是那一邊有人家,可能還有炊煙。
日落的黃昏,正是倦鳥歸巢、農人歸家的時刻,詩中游子卻回不了家。他騎著一匹瘦馬,在古道上踽踽而行。
長路漫漫,青山依舊。小橋流水后面有家可歸的人們,也許永遠不會懂得游子羈旅之苦。沒有人知道他的方向是哪里,他的目的地在何方。
初學寫作的人,往往因為不能把文章的篇幅拉長而苦惱,其實創作最高級的技巧,并不是往里面“灌水”添加字數,而是做“減法”。盡可能地用“不說”,去達到“什么都說”的效果。
枯藤、老樹、烏鴉這些意象是由中國古詩固定下來的,流傳度非常廣。這類自帶“意象”的詞匯是有一個“符號記憶庫”,一直存在中國人的腦子里。
除了煉詞成功,《秋思》的成功也和結構有關。一共五句,就像是三幕戲。第一句是第一幕,孤客旅荒郊,這種情緒是“下降”的。
第二句是第二幕,看到了小橋流水人家,等于眼前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。落日時分,正是歸家的時刻。這時候見到“人家”,情緒應該是“上升”的。
前兩句的景象是截然相反,然后第三句又和第二句形成反差。說明主角是一個天涯孤客,即使有“人家”也與他無關。反而在他思家的時刻,讓他面對“不能歸家”的殘酷,戲劇效果就出來了。
假如說,曲子第一句,荒野的景象已經讓人心中有些孤寂感,到了第三句時,已經是巨大的落寞與悲涼了,已經到達了故事的高潮。
但是,這還不算完。因為馬致遠還要將這個高潮延宕下去,于是他在第四句就來了一個“夕陽西下”。
夕陽本是游子的“引路人”。夕陽西下,從美學角度上來說是“殘陽如血”,代表著好景不長,美得讓人悚目心驚。從現實的意義上來說,黑暗馬上降臨,游子必須面對露宿荒野的窘境。
假如只是中午時分,不能回家,大不了是吃不上一頓對胃口的家常菜,聽不到父母嚴厲中帶著慈愛的話語罷了。而這個時候身處荒野不能歸家,幾乎陷入了一種兩難的絕望之中。
宿露野外,意味著他必須面對枯死的藤蔓與食腐的飛禽,那是非常不吉利的?!澳c斷人在天涯”,的確是悲涼到了極致,無法再進一步了。
二、《天凈沙·秋》賞析
意譯:
獨坐孤村里,靜觀落日帶殘霞,一點輕煙繞老樹,梢頭幾只寒鴉。一只鴻雁從天外來,影子投到地面上。剎那間,仿佛拉開了一道幕布,眼前變幻出斑斕的景色。有青山,有綠水,還有白草、紅葉和黃花。
白樸的這首散曲,前面兩句與馬致遠的《天凈沙·秋思》非常相似。一樣都是通過名詞的鋪排連綴,打造一派秋天冷清寂寞的典型印象。但是自從第三句“一點飛鴻影下”以后,就完全是兩回事了。
我們可以看到,白樸在這一首曲子里,原來并不像“悲秋”。他在凄涼的景象后,通過一道“雁影”帶來了一個理想中色彩斑斕的世界。那里是山清水秀,百花盛開的春天。
唐代的劉禹錫曾作《秋詞》說: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勝春朝。 晴空一鶴排云上,便引詩情到碧霄。
劉禹錫是公開反對“悲秋”的,而白樸則和他不一樣。白樸還是承認秋天是令人傷感的,他在這里是借用了劉禹錫的“長空一鶴”,將其改成了一只鴻雁。這一只鴻雁,是他心中理想的化身,它可以給他帶來心目中那一片色彩斑斕的凈土。
白樸出生的時間,比馬致遠稍早,與后者同列“元曲四才子”之一。他的父親原來是金朝的樞密院判官,并且與大詩人元好問是好友。
白樸少年時代金國被蒙元所滅,城破之時,曾經發生過人食人的慘狀。根據《歸潛志》的描述,其親生母親很有可能就是在那時遇難。
因此白樸后來終身食素,常對人說“哀見吾親則如初,國亡不事異姓”。后來他的父親為了榮華富貴投靠元朝,并當上了高官。他卻始終拒絕仕途,整日流連于風月場所。
所以在他的世界中,一直存在著一種悲情。他希望有一只理想中的鴻影飛來,給他打開一個彩色的世界,還他少年時代的那一片綠水青山。
不了解白樸的生平,就很難理解這一首曲子的思想,因此這首《天凈沙·秋》的影響力,遠不如馬致遠的《天凈沙·秋思》。不過,了解白樸的生平之后再來讀,卻無法不對這位才子心生同情。
據說,白樸的父親后來把他舉薦給了忽必烈。但是他為了實踐“亡國不事異姓”的諾言,離家出走,后來終其一生,隱匿風塵。
結語
其實,早就有人發現,無論是白樸的《天凈沙·秋》還是馬致遠的《天凈沙·秋思》恐怕都有借鑒前人作品的嫌疑。
根據上辭版的《元曲三百首鑒賞辭典》引《庶齋老學叢談》介紹,《天凈沙·秋》其實還有一個“無名氏”版本,原文如下:
平沙細草斑斑,曲溪流水潺潺。塞上清秋早寒。一聲新雁,黃云紅葉青山。
《天凈沙·秋思》也有一個“無名氏”版本,原文如下:
瘦藤老樹昏鴉,小橋流水平沙,古道西風瘦馬。夕陽西下,斷橋人在天涯。
論前一首的話,雖然和白樸《天凈沙·秋》有一半相似,但是意思卻完全不同。白樸是從冷清寫到了清和,而“無名氏”一開始就是在盛贊塞上清秋景色的美麗。
看了后一首“無名氏”的作品,發現和馬致遠《天凈沙·秋思》的相似度比楊廣的《野望》更加高,但是“無名氏”的用字不如《秋思》。
比如第二句中的“小橋流水平沙”,沒有“家”的意境,也就沒有馬致遠曲中的矛盾沖突了,自然也不如馬致遠的曲子感人。
古代的詩、詞、曲都是這樣,差一個字,意境就差得很遠了。元曲多半是改編民間小調,所以有這種現象也是很正常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