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畫中作者本人的名款、題記、印章和他人的觀款、題跋、收藏印鑒,對于我們鑒別古代書畫真偽是非,其作用是僅次于書畫本身中如筆法等的(我在上期本刊《談古書畫鑒別》一文中已述)。它們之中,除法書上作者的名款也是屬于法書本身之外,其它都是重要的輔助證物。需要指出的是,它們自身也有一個真偽是非問題,只有先對它們加以鑒別,才能運用它們去鑒別書畫的本身?,F分別敘述一些始源、格式和所起作用。
一、作者的名款、題記
作者的名款、題記,當然可以使我們明確知道此件作品出于誰手。它還有一些時代的變化,了解這一變化規律,也有助于區辨其真偽(例如不合規律的可能為后代偽作)。在繪畫上現在見到的晉·顧愷之《女史箴圖》有名款,但此“顧愷之畫”四字與箴文的筆法有異,定系后添。唐代繪畫上有作者名款的,只在世傳梁令瓚《五星二十八宿》半卷上見到。五代沒有見過有款的。南唐·趙干《江行初雪圖》卷首一行圖名、名款,原來定為趙干款書。啟元白先生以為系南唐后主李煜“金錯刀書”標題,其書體確和唐·韓干《照夜白圖》上的標簽(有花押)早傳為李氏書的完全一樣,其說可信。又黃筌《寫生珍禽圖》則是后添款,因為墨色浮在絹上??煽康淖髡哂H自書寫名款、題記的,大量看到是在宋代以后。兩宋繪畫,所見寫簡單款識的有崔白、郭熙、李公麟、趙令穰、梁師閔、趙信(徽宗)、李唐、劉松年、馬遠、馬麟、夏圭等人。他們大都只寫姓名、歲月幾個字,至多加上一個圖名。開始這些題款字寫得很小,并且寫在邊角上或者樹干、山石上等隱晦的地方(趙佶花押例外)。如崔白《雙喜圖》、李唐《萬壑松風圖》等。極少數如李公麟、李迪的畫上,有寫在畫面上空隙處的。以長行大篇詩文題在卷后或軸中的,現在所見有南宋·米友仁、揚無咎、陳容、鄭思肖、龔開,金·王庭筠等人。
五代 黃筌《寫生珍禽圖》卷(局部),絹本,設色,縱40.5厘米,橫70.8厘米,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
宋 李唐《萬壑松風圖》軸(局部),絹本,設色,縱188.7厘米,橫139.8厘米,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
宋 鄭思肖《墨蘭圖》卷(局部),紙本,水墨,縱25.7厘米,橫42.4厘米,現藏日本大坂市立美術館
在元代士大夫畫家中,從錢選到趙孟頫、吳鎮、倪瓚等,往往詩文書畫三者結合一起,從此其風大盛。題字的位置,卷子大都寫在末后余紙上,只有少數例外。也有在本幅上另寫一行圖名,一行年月名款的,如趙孟頫《重江疊障圖》。至于不善詩文書法的畫師則仍舊只寫名款,但在軸上的部位也有移到上方空處的,如顏輝等人就是如此。
元 趙孟頫《重江疊嶂圖》卷(局部),紙本,水墨,縱28.4厘米,橫176.4厘米,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
明初,大部分還與元代習尚相同。明末清初以來,漸多將畫卷上的題字移到畫幅中上邊空地,不再書在后面。明代冊子有的本幅上僅寫名款或鈐印記,或竟不著一字;或在對頁上另作書題,最后另加題跋一、二頁。清中期以來,在本幅上每頁題字的逐漸增多,而對題和總跋一概少見了。
總的說來,宋代無款多于有款,簡單小款多于長款。元代則相反。但到明代中期以前,也還有極少數不落款的作品。以后這種情況逐漸減少,清康熙以后,幾乎無畫不題了。明、清以來,甚至有亂抄一些前人舊句填補空白的,這種風尚一直延續到近代。
古人有名、有字、有號,還有別號。如錢選名選,字舜舉,號玉潭,別號霅(zhà)溪翁等。自己在書畫上一般都書姓名,有時也有連姓名帶字,如寫“錢選舜舉”的。清代以來有以字寫在姓名之上,如“鐵生奚岡”。某些人晚年在一般書畫中有專寫別號的,如黃公望七十余歲的繪畫作品大都只寫“大癡道人”,吳鎮則寫“梅花道人”等,從未見過一幅他們自寫姓名的(題別人的跋語款字例外)。錢選、趙孟頫的一般書畫上有寫字“舜舉”、“子昂”,但大都不冠姓氏。尺犢有具姓名和只書名不具姓二種,老年人給晚輩偶有書字、書號或別號的。明末有雙名的人,如“元璐”、“道周”等,在尺犢中有時只寫下一字如“璐”、“周”等,但上面的一字,必是兄弟排行字。偶有少數排行字在下的,則少寫下一字,如戴本孝兄弟排行是“某孝”,因此本孝有時只書一“本”字。有的人又在名字下面加一“生”字,例如“漣生”(楊漣)、“周生”(黃道周)等,不知者容易當他名叫“漣生”或“周生”,這種寫法在前代我是沒有見過的。曾見《石渠寶笈》著錄的宋人尺犢中有一通具名為“莘”的,鑒定者以為他是雙名的單寫,就附會稱之為“徐夢莘”書,這是完全錯誤的,因為宋人還沒有那種習慣。南宋人官場中來往的書犢稱為“劄子”,從紹興時候起就有這種格式,最早見到趙鼎書《郡寄帖》,其格式是:“右謹具呈,某某官某姓某劄子”。這個形式在北宋尚未流行,到宋亡又跟著消滅了,它的時限是很短暫而清楚的。明代尺犢有的前有單帖“名刺”,本文稱“副啟”,所以不再具名,末后只書“名正肅”三字。這種形式,大約要到萬歷間才出現,一直持續到清代。
元 錢選《山居圖》卷(局部),紙本,設色,縱26.5厘米,橫111.6厘米,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
個別人有特殊的習慣,如明·董其昌有“書不玄宰(號),畫不其昌(名)”之說,這只是他晚年大部分作品,但也不是絕對如此。清·朱耷在書畫中從未見過他寫這兩個字,朱氏中年為僧時書僧名“傳綮”;稍晚書“驢屋驢”等等別號;到六十歲以后才書“八大山人”,段落非常分明。其他題上下款的稱呼,各個時代也有不同的格式,例如清道光以來才有在上款中稱“仁兄大人雅囑”等字樣。其余不一一詳舉。
如何對作者的款題進行鑒別,已如上述。但要注意,如果碰到代筆畫,就無能為力了。
二、他人的題跋
他人的題跋,包括題名(觀款)、詩文題跋、標題、簽題、引首書等,它們有后人題前人作品的和同時人題同時人作品的,應當區別對待。題名(觀款),是指某人看了某件作品之后,在作品本身或者接紙上題上一個姓名,不作其他的評語,其始大約在晉、南朝宋時代。按唐·張彥遠《歷代名畫記》“敘自古跋尾押署”中說:“前代御府自晉、宋至周、隋,收聚圖書,皆未行印記,但備刊當時鑒識藝人押署”?,F在我們所見到的有梁·唐懷充、徐僧權、姚懷珍、滿騫;隋·姚察、朱異等人(都是唐以來摹寫的),其字大都寫在書法本身中間或紙絹接縫上或末后空處。據張彥遠的說法,比之于“印記”,那又等于后世的鑒定印了。隋、唐以來內府藏的書法,在尾紙上大都有一系列的負責鑒定人的押署,有寫上官銜的,上面又有寫年號歲月的,形式比六朝繁復了些,所見如王羲之《奉桔帖》后,有隋開皇十八年諸葛穎、顧柳言、智果等題名(疑亦勾?。?。又曾見唐·韓干畫的《照夜白圖》卷上有(張)“彥遠”的兩字題名,書于畫中空隙;又舊稱晉人書《曹娥碑》卷上有唐·元和中不少人的題名(出于后人臨?。?。明代還有一些著名裝裱人,所見如朱啟明(見于宋徽宗趙佶《雪江歸棹圖》卷后、湯杰(見于元趙孟頫《重江疊障圖》卷后)等,也喜歡在卷尾題上姓名的,但不太多。
唐 韓幹《照夜白圖》卷(局部),紙本,淡設色,縱30.8厘米,橫33.5厘米,現藏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
詩文題跋,我們現在所見到最早是宋人之筆。這種較長的詩文題跋的內容,除了鑒定是非真假的評語以外,有的為描寫一些繪畫中的故事或景色等。其書寫部位,大都不在那件東西的本身上,一般手卷在尾紙、隔水上,軸則在裱邊,冊則在副頁等處。
在同時人的作品上題詩文等等,大概是從漢代的圖象贊上演變而來的。到北宋時漸漸盛行起來,如蘇軾、黃庭堅、米芾等人往往為他們的朋友的作品題跋。當時他們雖不一定為了鑒定真偽而書,但到后代卻成了極可靠的鑒定依據。例如:宋·李公麟《五馬圖》(無款?。?,本身上和后面尾紙上都有黃庭堅的題字。他們之間的友誼和黃的善鑒,我們是早已知道的,所以此黃庭堅題等于李自書名款一樣,甚至比李氏本款還要有用些,因為黃字我們見的比較多,可以比較,而李字少見,我們心中無數。類似這樣的例子,還有蘇軾《古木怪石圖》卷(無款?。┖蠼蛹埳嫌袆⒘甲粼姲?,蘇畫就是為劉作的;再接紙上有米芾和劉詩,(在本身與二跋的銜接處都有南宋王厚之的騎縫印,所以能相信二詩必非后配)。米芾與王厚之都以善鑒知名,米氏又和蘇軾有交往,蘇畫雖只見此一卷,但是因為有那些題跋(米芾字所見較多)的保證,,所以可確信其為真跡。又如元·陳琳《溪鳧圖》軸(無款?。?,本身上有趙孟頫題字(還有趙氏補畫一些花石和沙坡)。陳是趙的弟子。又黃公望《丹崖玉樹圖》軸(無款?。?,本身上有張翥等同時人詩題。趙、張的保證當然都是信得過的。又如高克恭大軸《云橫秀嶺圖》、《春山晴雨圖》(二畫都無款?。??!对茩M》一圖上有鄧文原、李衎二題;《春山》一圖上有李衎一題。鄧、李都是高的朋友,并且又都是鑒賞家,所以我們也能完全相信他們題的二畫都是高氏真跡無疑。
宋 黃庭堅跋李公麟《五馬圖》卷(局部),紙本,淡設色,縱29.3厘米,橫225厘米,現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
以上這些例子,最能說明題跋也有足夠的力量可以輔證一件繪畫本身確是真跡,幾乎同作者自具名款、所鈐印記有同等的作用。一般的經驗證明,凡是題跋確實可信的(不偽,不是后配,跋者與作者有緊密關系,,并且又是個善鑒的人),其本身大都不會差到哪里去的(當然也不是絕對的)。
元代以前人對真本與摹本,在跋語中往往不大區分,有時明知是摹本,但題語也和題真跡一樣地予以贊賞。例如宋初人摹唐·閻立本《步擎圖》、宋人摹北宋·劉敞書《秋水篇》(都有很明顯的是件摹本的證據),,前者后面某些北宋人的題跋里,后者某些宋元人的題跋里,很多沒有提到摹本二字。他們只在見到憑空臆造的東西時,才不如此對待。摹本亦稱副本,因為它可以保留真跡面貌,以廣流傳,以永流傳,為真本之副,所以前人同真跡一樣地重視它。我們見到那樣的題語時,要仔細推敲,以免誤會。
有些前后或雙頁相對,書畫并重的“合璧”卷冊,本來不應當與題跋合論的,這里附帶談談。例如宋人無款印《青山白云圖》紈扇一頁,對幅宋高宗趙構后吳氏書詩二句,書法極象趙構,用小“坤卦”印。這是一把紈扇的兩面,尺寸、絹的質地完全一樣。畫仿李成、郭熙一派,藝術水平不低。據書傳記載,那時(紹興年間)仿李、郭山水的名手有楊士賢、張浹、顧亮、張著、胡舜臣等人,未知此頁是否就是五人中的某一位所作。因為南宋帝、后題畫,我所見到的(以有畫家落款的為據),不論在對幅或本身上,都是題當時的院畫。如高宗題李唐、馬和之,寧宗題馬遠,楊后題馬遠、馬麟,理宗題馬麟等等,從沒有寧宗、楊后、理宗題紹興或淳熙朝院畫(除了高宗偶見有題唐以上畫卷以外,更沒有見到寧宗以下諸人題晉唐五代古畫的)。以此類推,因此那些無款畫,完全可以從對題或本身題字上來斷代,而且是比較準確的,《青山白云圖》自然不會例外。
宋 佚名《青山白云圖》頁,絹本,淡設色,縱22.9厘米,橫23.9厘米,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
標題、簽題是為標明那件書畫的內容,同時也有鑒定的含義。我們見到的最古的書帖標題墨跡是唐摹王氏一門書法上那幾行,雖不一定就是王方慶書,但應是唐人手跡。西晉陸機《平復帖》前面的舊簽,也是唐人所書。宋徽宗趙佶手書的書畫標題,都有著一定的體例。如古書帖,用月白色短小簽,金筆書字,貼在卷中黃絹前“隔水”上角(都在帖近書畫本身一邊)。繪畫則書在黃絹隔水左上角,用墨題字比絹簽要稍大一些。偶有例外的,曾見墨題唐摹王羲之《遠宦帖》一種。題近人(五代、北宋)繪畫則有些題在本身上。如題南唐王齊翰《勘書圖》等。金·完顏璟(章宗)字學趙佶,也仿那樣的格式作墨題,題古今(包括北宋時的人)繪畫。明萬歷年間郭衢階有時用金書標題在古畫前絹“隔水”上(如所謂韓滉《文苑圖》),這是仿徽宗內府格式,但字體并不學趙佶。
標題、簽題,在清初以前,大都不具書者姓名,約到清中期以后才漸漸有具款的,后來又有并落上下款的。標題有各種形式部位,卷子書在本身前“隔水”綾絹上方,軸子書在裱邊(與本身齊頭),有的書在紙、絹簽上,然后貼在上面所說的地方,更有貼在外邊包首上的“外簽”。
引首書。在書畫手卷前面裝一段牋素,名為引首。它的起始大約在明代前期,原意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卷心子。后來有人就在此紙上題上幾個大字,也籠統地叫作“引首”?,F在見到最早的有永樂間程南云題夏?《上林春雨圖》卷,正統間金湜題元·錢選《浮玉山居圖》卷等。引首也是有題古書畫、有題同時人的,它也可以起一些輔助鑒定作用。至于在元代有些齋、館、堂的匾額,所見如周伯琦小篆書的“西湖草堂”、“秀野軒”等,后來被移作詩圖的引首,那卻是例外的。明代亦偶爾有之。
題跋((包括上例各項)對書畫鑒別所起的作用,固然不小,但亦不可全信。例如元·鄧文原題宋仿王羲之《雨后帖》,稱為真跡(當然此帖決非元初以后的偽作)。又元·錢選畫,同時人的偽本很多,但又往往有較多的同時人題句,他們當然也都以真筆視之。例如《孤山探梅圖》卷、《青山白云圖》卷等等。又如明·董其昌的一冊(現改裝成卷)絹本墨筆山水,原是“松江派”畫家的代筆畫,上有自稱“門生”的冒襄題跋,卻硬說它是真跡。又清初名書畫家鄒之麟、惲壽平等人品題(惲題見甌香館畫跋)的所謂北宋僧巨然畫的《長江萬里圖》卷,原是無款南宋人之作,風格非常鮮明,試與巨然真跡如《秋山問道圖》、《層崖叢樹圖》等來比較,面貌顯得完全不同,可見那些鑒題語都是不正確的。至于清高宗弘歷對一真一偽的元·黃公望《富春山居圖》的顛倒品題(偽本題至四十多段,奉為“至寶”),已成為講鑒定者盡人皆知的大笑話了。之所以有這些錯誤事的出現,究其原因或是題字者本來是浪得虛名,并無真知灼見;或是粗心大意,偶然的疏忽;或是為了射利,說偽為真,評近為古;或是對上司(包括皇帝)或朋友的命令和請托,有時不好講真話,只能曲筆奉承或敷衍塞責。我們必須要懂得這種種情況,正確對待,才不致于上他們的當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本文源自徐邦達《再談古書畫鑒別——款、印、題跋及其對古書畫的鑒定作用》,載《故宮博物院院刊》1979年第3期。